【瓊斯杯重點分析】從一些數據來看瓊斯盃跟亞錦賽名單

留言



這次的瓊斯盃第一項值得注意的事項,就是台灣在下半場的得失分差,台灣在這次的8場比賽當中,除了對伊朗一戰外,其餘7場比賽下半場得分都超過對手,總計這8場台灣在下半場(不含延長賽)得到340分、丟了284分,8場比賽在下半場比對手多了56分,平均每場多了7分。

而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觀察,那就是上下半場人員的調動,我們簡單一點以該場上場時間最多的5個人、當中不是先發的人數有多少人,第一場有蔡文誠、陳世杰,第二場沒有,第三場有曾文鼎、劉錚跟蔣淯安,第四場則是本來先發陣容就實驗性質、所以不拿進來討論,第五場有劉錚、而吳岱豪也十分接近,第六場有林志傑、洪志善跟曾文鼎,第七場則是多達四個人,有劉錚、曾文鼎、洪志善跟蔡文誠,第八場則是有曾文鼎跟洪志善,蔡文誠也很接近。

總計比較多的,曾文鼎有4場、洪志善有3場、蔡文誠也算有3場,這樣的數據呈現跟現象分布,當然可以正反兩面來表述,一個是說台灣教練團的應變能力強,但另外一個則就是說,是不是在先發佈陣的安排上可以再做考量?個人覺得以蔡文誠來說是非常合適的第六人,他的球賽解讀能力讓他很能夠知道該在場上扮演怎麼樣的角色,而曾文鼎則在禁區球員也比較具有多樣的功能,尤其是協調進攻,甚至於洪志善也充分展現出在進攻端掌控節奏的特長,也就是說台灣倚重替補陣容、或在下半場調整的重點是在進攻方面。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在上面談到了台灣常常能在下半場打出好球、還有板凳的上場時間,那這篇我們就更進一步來談談板凳在數據上,所佔全隊的比重?過往比較常看到的是Bench Points,但我們這次用包含了數據的EFF值來看看,板凳的EFF值佔了全隊多大的比重呢?我們這次直接扣掉比較不具參考價值的台灣內戰那場。

對上日本那場全隊總共EFF為90、板凳為29,板凳的蔡文誠的13為全隊第三高僅次於QD跟林志傑;對上菲律賓那場全隊為65、板凳為17,田壘的10為全隊第3高僅次於QD跟陳世念;第三場對上美國全隊為120、板凳為76,除了陳世杰16外,其他前五高的都是板凳,依序是劉錚22、曾文鼎16、蔣淯安16跟林志傑14;對上俄羅斯全隊為71,板凳為28,這場EFF較突出的是先發QD的25跟劉錚的24,其他都是個位數;對上伊朗全隊是64,板凳為27,板凳出發的曾文鼎的15為全隊最高、洪志善的7為第5;對上紐西蘭全隊為101,板凳為56,板凳出發的劉錚14、洪志善13跟蔡文誠12分別排3到5名;對上韓國全隊為85,板凳為50,扣掉最高的是先發的QD21,其餘依序是板凳的蔡文誠15、曾文鼎12、吳岱豪9跟洪志善8。

從上面這些EFF值的分布,除了從總數板凳的283佔了全隊的596的47.4%,本身就已經是個相當高的數據之外,對上美國、紐西蘭跟韓國的三場,板凳的數據更是超過了先發,而我們也不斷地在看到整場EFF的前五名榜單中,蔡文誠、洪志善、劉錚跟後面比較多是板凳上場的曾文鼎在洗板;我想大概可以下個結論,阿三哥在這次的比賽中,因應了一些球員的狀況,將不少能夠解讀場上情勢、優秀而具備微波爐可以隨插隨熱特質,跟工具人缺哪裡補哪裡的功能球員,擺在板凳上因應場上情況調整,而讓一些也許較不穩定、需要提早進入比賽抓到節奏的球員打先發,以瓊斯杯做為亞錦賽前哨戰、實驗性質濃厚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嘗試其實蠻不錯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日前亞錦賽名單已經出爐,禁區部分帶了QD、曾文鼎、田壘跟吳岱豪,控球部分帶了洪志善、陳世杰跟陳世念,搖擺人部份則是林志傑、劉錚、蔡文誠,射手則帶了呂政儒跟陳順詳,扣掉一些毫無爭議跟受傷的名單,大概主要討論點會是在陳世念、陳順詳、呂政儒三人的入選,對上周柏臣的落選,至於蔣淯安、呂奇旻,從年紀、經驗或是瓊斯杯編隊上來看,理由其實還蠻清楚的,但想必在一些較次級的賽事,他們都會開始被委以重任;而這樣的選人,我們回應到之前一些關於瓊斯杯的討論,代表三總在瓊斯杯一些實驗之後,得到哪些結論呢?

首先是我們之前提過的三塔測試,這次的瓊斯杯,吳岱豪考量到他的傷勢,做為個每場上場10分鐘左右的第四長人,表現其實算挺不錯,但這是在一次安排兩個禁區上場的前提下,如果三總有打算在亞錦賽較多的啟用三塔陣容,那勢必就有準備第五個禁區的必要性,所以棄用周柏臣,也許代表著瓊斯杯在俄羅斯跟伊朗戰看過的三塔陣容,不會在亞錦賽中拿來當作有效的陣型。

第二個是相較於在瓊斯杯(以下還是排除台灣內戰那場),阿三哥每場只會登錄呂政儒跟陳順詳之中一個,七場對外的比賽當中,台灣出手了151次三分球,劉錚出手了29次、呂政儒出手了13次、陳順詳則是出手9次,陳呂兩個射手三分出手加起來都不到劉錚一個人的次數,也讓大家一直在猜名單中陳呂只會有一個,但結果卻是兩個都帶;我想合理而且也是許多人都會有的解釋,就是整個瓊斯杯,阿三哥都在進攻端積極地盡可能在培養劉錚,在進攻端可以在亞錦賽成為另外一個franchise player,而在瓊斯杯接近半棄用過去幾年對於台灣來說佔據非常重要攻擊地位的呂政儒,並非否定、反而是肯定呂政儒過往的實績,認為他是屬於不需要再測試、也是說明書非常清楚(大概也不會有什麼變動)的那個球員。

但是,為何要讓劉錚盡可能在亞錦賽就能分攤攻擊重責大任?野獸林志傑至少這屆不是還在嗎?這就要從陳世念的入選來看台灣控球後衛的問題,陳世念這次瓊斯杯確實大部份表現不盡理想、卻還是能入選,其中一個原因是考量防守在內,他較為全面,但我們說句實在的,當伊朗、菲律賓的後衛打開時,你會基於防守的需求、在關鍵時刻讓陳世念上去當stopper嗎?恐怕不會,應該是會看到劉錚壓上去守,而這時候場上的控球很有可能就要委由林志傑來承擔,但是這樣的一個責任多加在林志傑身上,我們考量到林志傑的負擔,就勢必要在其他地方盡可能地減少他其他的負擔,於是在一些比賽強度稍微減低的狀況,劉錚要挺身而出擔任franchise player,讓林志傑多休息,以準備在關鍵時刻承擔控球重責,也因此再準備了一個較全面、多功能、防守端不會成為負擔的射手陳順詳,陪同劉錚分擔林志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