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刺vs雷霆G3】戰線拉長,回歸本質

要談這場比賽之前,我們先回頭聊聊第二戰的一些事情。





曾經在第一戰打完的時候截出了一系列的圖,來說明雷霆在防守LaMarcus Aldridge的擋拆後的高位跳投上有很大的障礙。這部份在第二戰的一開始並沒有改變,馬刺透過高位擋切製造了很多空檔,不管是外線或是內線都有。但很詭異的是,在開賽打了兩三波之後馬刺就把高位檔拆收起來了,也沒有積極去找他來攻擊。





(Aldridge前兩場銳不可擋,雷霆對此完全無解。)



在開賽六分鐘被雷霆打出14-4的領先之後,馬刺將Aldridge以外的先發全都換下場,在這段時間內,馬刺獲得了16次球權,他只出手兩次。除了1次失誤以外,其餘的15次投籃內容如下:上籃9投1中(Tim Duncan失手4球、Danny Green失手2球),中距離3投1中,三分線3投盡墨。這段時間雷霆的半場進攻命中率不高,但是光靠馬刺投籃不進,抓下防守籃板後的快攻或早攻就拿下了九分。等到Russell Westbrook和Kevin Durant找到投籃節奏之後,馬刺就陷入了非常難打的情況。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勝負不論,前兩場Aldridge的高效率得分可不是用背框單打換來的,他在檔拆完的跳投是13投12中。奇妙的是在第二戰馬刺把最有效的武器收了起來。這大概又是Gregg Popovich的半實驗心態,在系列賽初期的時候,沒必要把手上的王牌出盡,到時候被針對又沒有對策就糗了。





(本場Parker大復活,攻擊和組織都無可挑剔。)



第三場一開始果然高位檔拆又再次出現。不過回到主場的雷霆在防守尺度上更大了些,因此每個人防守範圍都有增加,而且內縮得更明顯,雖然沒有直接包夾Aldridge,但藉此塞住禁區,想要一口氣把他和Kawhi Leonard連同Tony Parker的切入捏死的意圖很清楚,這就很考驗馬刺的外線穩定性了。





第二戰結束後,雷霆主帥Billy Donovan被問到是否要包夾Aldridge曾說,他們會找到一個適合的時機來做這件事,以避免被馬刺的外線射死。看起來今天雷霆沒有打算認真地逼使他把球交出去,不過在要位的時候Aldridge遇到了不少麻煩,很多球都要接近三分線才拿得到,這對他發動進攻的困難度提高不少。過往遇到這種時候往往會有強弱邊的轉換或是過半場後提早要位,但因為雷霆禁區人站滿滿,在時機上確實比較難掌握。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雷霆要對抗馬刺,老謀深算的Popovich是一大障礙。)



所以比賽就回到本質了。當對方擺明要收縮的時候,用外線摧毀他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系列下來雷霆放的空檔非常多,只要馬刺投得進,比賽都不太難打。如果以官網的uncontested shot(出手時最近的防守球員在4呎以上)定義來看,第一場馬刺的84次出手中有43球是空檔,命中率65%的結果就是大比分血洗;第二場94次出手中45球空檔,但是命中率掉到33%,也不過輸了一分。今天的76次出手中有44次空檔,命中率57%算是相當高水準的表現,全場三分球19中10確實讓雷霆付出相當代價。包括Leonard、Green和復活的Parker都表現非常好。





那為什麼還打得這麼辛苦?因為罰球線上沒人守投不進啊。前三節各種兩罰中一,全隊命中率59.1%還比三分球命中率(60%)低。要是罰球準一點,比賽早就結束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平心而論,這場比賽馬刺打得相當好。幾個系列前要做到的點都做得不錯:控制雙槍的命中率(49投20中),不要輕易讓對方上罰球線(20罰18中),減少失誤(10次)和快攻失分(15分),減少對方的進攻籃板(11個),把握外線空檔、創造禁區出手空間,其實勝算就很大了。至於像是Serge Ibaka的三分球,他投得進是本事,不需要特別為了他去改變防守策略,況且他越站越外面,無形中降低了進攻籃板的威脅。





(第四節加強的對於Westbrook的防守,雷霆最後五分鐘四次失誤。)



把握空檔,控制失誤,鞏固防守籃板,這三項做好的話,帶著3-1回聖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星期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