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後賽首輪不定期戰報(持續更新中)

除了小編撰寫的季後賽各個對戰組合的分析預估之外,本欄還會新添一個系列就是各個季後賽隊伍的不定期戰報,會以本人觀賽的心得或一些有意思的變動趨勢為主題。本系列將不限定撰寫任何隊伍或分區,也不一定每場比賽都會有報告,端看小編的比賽觀感與收獲如何。

第一篇戰報–騎士對活塞G1

今天展開的東區第一種子騎士對第八種子活塞的第一戰,以106-101騎士險勝告捷。其實全場雙方都打得很拉鋸,直到第四節最後階段都是交替領先著,但誰也沒能把差距拉大。

看看雙方整體的數據,雖然活塞的命中率50.7%比騎士的44.3%高出一截,但出手數卻少了15次,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來自活塞本身10次的失誤,失了19分,而活塞的制造失誤得分只有2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最重要的禁區籃板方面,騎士內線完全打臉我的預測,全場搶下12個進攻籃板,並壓制對方的offensive rebounds只有5個,以及禁區得分也高過對方14分。其中最大功臣可說就是Tristan thompson和kevin love,thompson今天不負他的八千二高新,讓drummond只有13分11籃板的數據(要知道Drummond常規賽可是平均15分15籃板的怪物),而love更是找回了當年的狼王風采,拿下28分13籃板,不僅穩穩地守護籃板,在進攻端能三分能低位更是讓活塞內線絲毫沒有辦法。

Lebron James這場化身為控球前鋒,傳出11次助攻,減少自行進攻的比例,本場出手數是三巨頭當中最少的,並且更加專註在防守端上,讓對位的tobias harris全場只有9分進賬。lebron的轉變間接釋放了kyrie irving的進攻能力,讓irving專註發揮自己的得分能力。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活塞今天的三分命中率高達51.7%,這點對騎士是非常危險的,投進4顆三分的kcp、3顆的小morris、從板凳出發也投進3顆的stanley Johnson和2顆的bullock,正如我的季後賽對戰分析當中說的,外線手感將會是決定本輪勝負的關鍵點。反過來,騎士的外線今天只有irving和love有5成命中率,其他人全都打鐵不止。lebron 3投0中、jr smith 7投3中、delly 4投0中。

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塞今天也證明了,除了季後賽經驗尚淺,主控Reggie Jackson在拉鋸戰沈不住氣之外,球隊絕對有實力與騎士一拼,騎士這一輪不會過得太好受。

季後賽首輪對戰組合–陪跑?攪局?爭冠?(騎士vs活塞)–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28333




第二篇战报—暴龙对溜马G2

昨天暴龍對溜馬的首輪第二場比賽由暴龍以98-87扳回一城,系列賽目前以1-1打成平手。

本場獲勝的最大功臣無疑就是暴龍中鋒Jonas Valanciunas,JV在暴龍雙衛都陷入重兵看管時跳了出來,拿下23分15籃板,使得暴龍在禁區得分和進攻籃板數都遠超對手。只是lowry和derozan真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看比賽內容兩人都無法突破溜馬設下的重重包圍,似乎是個人能力見了頂,要是雙衛再不拿出表現,暴龍恐怕真的得連續3年在首輪告別了。

另一方面,溜馬眾將外線手感不佳,全場只投進4粒三分,除了pg、ellis和stuckey之外,其他人總計在三分線上14投0中,無法提供主將pg火力支援,也是今晚落敗的主要原因。

請繼續往下閱讀

JV本場的爆發某程度上有被我預測到(詳情請見 季後賽首輪對戰組合–陪跑?攪局?爭冠?(暴龍vs溜馬)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28396)下一個跳出來影響戰局的會不會是溜馬的新秀Mlyes Turner呢?




第三篇戰報-老鷹vs塞爾特人G3

今天波士頓塞爾特人和亞特蘭大老鷹系列賽的第三場比賽,由塞爾特人以111-103守住主場TD Garden。本場賽事的焦點人物無疑就是進入瘋狂模式,以5成命中率砍下生涯新高42分,並且制造了15次的罰球機會的小個子後衛isaiah thomas。isaiah Thomas本場手感發燙,不只在身體不平衡的情況下投進了好幾顆高難度三分球,還頻頻切入獲得and 1機會,造成老鷹主力犯規麻煩。

本場首發出戰的控球前鋒evan Turner也以17分7助攻5抄截的表現成為綠軍的另一火力點;取代sullinger站上先發的jerebko也有亮眼發揮,拿下11分12籃板的雙十數據;小前鋒crowder手感持續冰冷,全場11投僅1中,但也在其他方面努力幫助球隊。

老鷹方面,雙塔millsap和horford也有10籃板以上的表現,但得分都未上雙,無法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縱使射手korver狀態回溫投進5顆三分也無補於事。

季後賽首輪對戰組合–陪跑?攪局?爭冠?(老鷹 vs 賽爾特人)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2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