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亞洲籃壇來說,今年又是輪到沒有亞錦賽和亞運的一年,也就是每四年一次的淡季。根據亞洲籃總(FIBA Asia)之前公佈的國際賽行事曆,今年除了U18亞青賽之外,還有一個全新上陣的亞洲挑戰盃錦標賽(FIBA Asia Challenge)。
年份
2004 – 2010
2012 – 2014
2016 –
賽事名稱
亞洲史坦克維奇盃
(FIBA Asia Stankovic Cup)
亞洲盃
(FIBA Asia Cup)
亞洲挑戰盃錦標賽
(FIBA Asia Challenge)
亞洲挑戰盃錦標賽的起源為2004年亞洲史坦克維奇盃,固定於雙數年舉辦,每兩年舉辦一次。亞洲史坦克維奇盃是亞洲籃球錦標賽(FIBA Asia Championship)的資格賽,冠軍球隊可以直接參加亞錦賽,其餘按比例為所屬地區增加亞錦賽的參賽名額。
亞洲史坦克維奇盃在2012年首次更名為亞洲盃,基本規則不變,冠軍可以直接打亞錦賽,2–5名為該區增加名額。扣除2006年曾經停辦過的亞洲史坦克維奇盃,這項賽事總共辦了五屆,其中也出現過不少經典時刻。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4 第一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 (1st FIBA Asia Stankovic Cup)
相關資訊:
隊數
8
主辦國
台灣
中華隊成績
季軍
奪冠球隊
卡達
參賽球隊:
A組
B組
台灣
日本
南韓
菲律賓
印度
卡達
科威特
敘利亞
為了表彰國際籃總(FIBA)前任秘書長史坦克維奇(Borislav Stankovic)對國際籃壇的貢獻,第一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由台灣取得舉辦權,2014年11月21日在台北體院體育館點燃戰火。
當時中華隊以瓊斯盃奪冠的中華白為主體,陣容相當豪華,包括陳信安、林志傑、田壘、曾文鼎、吳岱豪、李學林和張智峰,等於一次聚集了「F4」在內的黃金世代絕大部分球員,這即便在往後的國際賽也不常見。
中華隊在預賽前兩場先輕鬆擊敗實力被認為較弱的印度和科威特,之後雖然印度81:76爆冷贏了由金泰術和趙成慜所領軍的南韓大學明星隊,但南韓接著在預賽最後一場靠著趙成慜獨得29分,贏得跟中華隊這場關鍵勝利,A組就由中華隊跟南韓晉級四強。
然而四強戰緊接著在隔天就登場,中華隊面臨賽前奪冠呼聲相當高的卡達,中華隊一路落後,終場48:71敗給卡達,打出本屆最糟的一役。大家熟悉的雅辛(Yasseen Ismail Musa)和阿都拉曼(Saad Abdulrahman Ali)都有代表卡達來台灣參賽,而且這場兩人都打出雙十的成績,可說是卡達贏球的大功臣。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賽程進入最後一天,中華隊在田壘、陳信安、張智峰、吳岱豪和周士淵共五人得分上雙的優異表現之下,擊敗敘利亞把季軍獎盃留在台灣。冠軍戰,卡達靠著雅辛和薩伊(Erfan Ali Saeed)各得超過25分,贏了南韓成為這項賽事的第一支奪冠球隊。
2003~2006年的卡達國家隊由美籍教練史提賓(Joseph Stiebing)執掌兵符,當時曾有過一段輝煌時期。除了拿下這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的冠軍,兩次亞錦賽都獲得第三名,杜哈亞運拿到銀牌,並且第一次打進世錦賽。
雖然這屆是亞洲史坦克維奇盃首次舉辦,但外隊參賽意願不高,當年U20和U18的「雙料冠軍」伊朗,後來還臨時退賽。來台的國家之中,只有卡達和日本是較完整的國家隊陣容,菲律賓派出從未在大學聯盟參賽過的犯罪學學院(Philippine College of Criminology , PCCr),結果預賽三場皆以懸殊比數落敗而提前出局。
競爭強度低,受到國內球迷關注的程度也遠不及同年的瓊斯盃,對於很久沒舉辦FIBA國際賽的台灣來說,實在相當可惜。
2008 第二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 (2nd FIBA Asia Stankovic Cup)
相關資訊:
隊數
5
主辦國
科威特
中華隊成績
未參賽
奪冠球隊
約旦
最有價值球員
Rasheim Wright
參賽球隊:
約旦
哈薩克
科威特
卡達
印度
經過2006年的停辦,第二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改在海灣區的科威特開打,而且由於跟亞錦賽之間的連結含混不清,使得參賽球隊不僅是歷屆最低,東亞國家還全部放棄。
約旦由知名的「鐵血教頭」帕瑪(Mario Palma)執掌兵符,並且擁有歸化球員萊特(Rasheim Wright),加上伊戴斯(Ayman Idais)、阿爾卡斯(Zaid Al-Khas)和阿巴斯(Zaid Abbas)等國家隊主力,最後在單循環的比賽中四戰全勝贏得冠軍,這也是約旦男籃史上在亞洲正式國際賽所得到的第一座冠軍。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奪冠的約旦自動晉級2009年天津亞錦賽,其他四支球隊都可以為該區增加亞錦賽名額。這屆比賽還沒開打就已經人人有獎,受到關注的程度自然更低,連國外媒體也不怎麼注意,相關報導非常少,可說是最被忽略的一屆。
2010 第三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 (3rd FIBA Asia Stankovic Cup)
相關資訊:
隊數
10
主辦國
黎巴嫩
中華隊成績
第七名
奪冠球隊
黎巴嫩
最佳五人
Chris Tiu (菲律賓)
Rony Fahed (黎巴嫩)
Targuy Ngombo (卡達)
Kosuke Takeuchi (日本)
Jackson Vroman (黎巴嫩)
最有價值球員
Targuy Ngombo
參賽球隊:
A組
B組
日本
黎巴嫩
伊朗
卡達
台灣
菲律賓
哈薩克
約旦
伊拉克
敘利亞
第三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換成籃球風氣更興盛的黎巴嫩來舉辦,參賽球隊不僅比過去暴增,同時多了不少新面孔,地主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都是首次參加。這屆比賽集合了2009年天津亞錦賽前八強中的6支球隊,各國也都派國家隊來應戰,競爭強度非常高。
經過六年之後,中華隊的陣容變化相當大,許多球員只有兩年左右的國際賽經驗,陳信安、林志傑、田壘、和吳岱豪這次都沒打。中華隊在預賽先擊敗哈薩克跟伊拉克,但輸給有川村卓也和竹內兄弟的日本,以及卡杜斯特(Asghar Kardoust)坐陣的伊朗。
中華隊以A組第三晉級八強,對手是天津亞錦賽贏過的卡達,但這次卡達汰換了接近一半的球員,來自剛果的恩貢博(Targuy Ngombo)尤其搶眼,個人就獨得33分和10籃板,終場卡達86:78取勝。中華隊隨後在5–8排位賽再輸給約旦,創下歷屆最差成績。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卡達當時多了三位非洲裔的新面孔,分別為恩貢博、恩迪耶(Ousseynou Ndiaye)和恩多爾(Mame Souleye Ndour),他們都在這屆比賽打上主力,吸引了國內外球迷和媒體的注目。不過這三人因為身分問題,2011年武漢亞錦賽都被禁賽,至今仍然未在FIBA國際賽中現身。
卡達、日本、黎巴嫩和菲律賓闖進四強,而且兩場都相當精采。日本靠著川村卓也的追平三分球,在延長賽78:76氣走卡達,黎巴嫩則是藉由法赫德(Rony Fahed)在最後2罰1中,81:80驚險擊敗菲律賓。
冠軍戰由黎巴嫩和日本爭奪,原本預期會跟四強一樣勢均力敵,結果黎巴嫩的當家球星法迪(Fadi El-Khatib)、歸化球員佛羅曼(Jackson Vroman)和法赫德三人共拿60分,最後97:59輕取日本。黎巴嫩以七連勝的佳績贏得冠軍,同時也是黎巴嫩國家隊在亞洲史上的第一座冠軍,賽後場面非常熱烈。
雖然黎巴嫩此前從未贏得亞洲冠軍,但當時已經是亞洲頂尖強隊,不僅連續五屆亞錦賽都至少打進前四強(2001~2009),土耳其世錦賽還贏了加拿大跟委內瑞拉。因此,黎巴嫩以地主身分拿下這屆亞洲史坦克維奇盃的冠軍,其實並不會讓人感到太意外。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況且黎巴嫩當時的陣容非常堅強,除了有法迪和法赫德這兩位本土大將,另外還有兩位打過NBA的佛羅曼和弗雷杰(Matt Freije),外加一票國際賽經驗豐富的稱職綠葉,團隊默契跟球員狀態都達到最巔峰的狀態,跟近幾年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2012 第四屆亞洲盃 (4th FIBA Asia Cup)
相關資訊:
隊數
10
主辦國
日本
中華隊成績
第六名
奪冠球隊
伊朗
最佳五人
Ryota Sakurai (日本)
Hamed Afagh (伊朗)
Samad Nikkhah Bahrami (伊朗)
Kosuke Takeuchi (日本)
Asghar Kardoust (伊朗)
最有價值球員
Samad Nikkhah Bahrami
參賽球隊:
A組
B組
中國
伊朗
黎巴嫩
台灣
澳門
卡達
菲律賓
日本
烏茲別克
印度
2012年亞州史坦克維奇盃正式更名為亞洲盃,跟上屆同樣有十隊,卻多了不少新面孔,同時聚集了亞洲所有區域。中國、澳門和烏茲別克都是首次參加,而且菲律賓和日本都帶來歸化球員,加上國內又有電視轉播,因此受關注的程度遠大於過去。
中華隊由新官上任的許晉哲教練執掌兵符,陣容不比第一屆遜色,陳信安、林志傑、田壘和吳岱豪都再度回歸,賽前期望至少能進四強。但是中華隊在預賽首戰對日本就踢到鐵板,整場受制於日本的高命中率,歸化球員櫻木JR個人就繳出19分和10籃板,中華隊最後以78:90吞敗。
輕鬆擊敗印度之後,中華隊碰到另一支強隊,即是陣中有多位核心主力的伊朗。原本中華隊在上半場還取得10分的領先優勢,不料第三節打得荒腔走板,不僅陷入得分乾旱期,還單節發生8次失誤。伊朗靠著巴哈拉米(Samad Nikkhah Bahrami)拿下24分,最後以78:90逆轉擊敗中華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隊在預賽最後一場對上卡達,當時發生什麼事,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終場前1.4秒雙方還是73:73平手,這時林志傑突然從邊線界外區直接長傳給籃下的田壘,第一時間空中接力灌籃(Alley-oop)絕殺成功,報了上屆輸球之仇。看到這個中華隊在近年國際賽經典的進攻配合,國內球迷跟主播都High翻了。
(圖片來源:www.appledaily.com.tw)
後來中華隊在八強碰到有歸化球員多希特(Marcus Douthit)的菲律賓,禁區防守和籃板都居下風,並且讓多希特拿下19分和18籃板,終場68:75無緣進四強。5–6排位賽再敗給郭艾倫和王哲林領銜的中國國奧隊,無法達成預設目標。
四強賽伊朗對菲律賓、日本對卡達,並沒有什麼意外,伊朗和日本順利挺進冠軍戰。這場冠軍戰相當精采,日本上半場命中率不佳,伊朗先取得領先,然後日本靠著金丸晃輔在第三節連續投進三分球,反倒要回領先優勢,但伊朗又在終場前最後一分鐘翻盤,最後伊朗以53:51險勝,拿下隊史在這項賽事的第一座冠軍。
這屆伊朗雖然少了哈達迪(Hamed Haddadi)和卡瑞尼(Mehdi Kamrani),不過還有巴哈拉米、阿法赫(Hamed Afagh)跟薩哈基安(Oshin Sahakian),加上哈達迪的御用替補卡杜斯特(Asghar Kardoust)也在,這幾位球員又都處於顛峰狀態,因此整體戰力依舊相當強大。
請繼續往下閱讀
伊朗當時由斯洛維尼亞籍的貝西洛維奇(Memi Becirovic)擔任總教練,不久之前還兼任過U18亞青隊的顧問,他也讓幾位表現不錯的年輕球員直接進國家隊,比如馬沙耶希(Sajjad Mashayekhi)和亞赫查利(Behnam Yakhchali)。
這兩位都是伊朗積極栽培的新人,近幾年持續參加多項國際賽事,不久之後可能就會成為國家隊主力,值得密切注意。
2014 第五屆亞洲盃 (5th FIBA Asia Cup)
相關資訊:
隊數
9
主辦國
中國
中華隊成績
亞軍
奪冠球隊
伊朗
最佳五人
王子瑞 (中國)
Paul Dalistan (菲律賓)
Arsalan Kazemi (伊朗)
Quincy Davis (台灣)
Hamed Haddadi (伊朗)
最有價值球員
Hamed Haddadi
參賽球隊:
A組
B組
中國
菲律賓
伊朗
台灣
日本
約旦
印度
新加坡
印尼
這項賽事首次移到中國舉辦,由於參賽球隊變少,而且各國普遍派年輕球員來磨練,導致開賽前原本還不怎麼受到注意,但之後對於台灣球迷來說,反而變成最有意義和紀念價值的一屆。
中華隊使用全新組合,由「新台灣人」戴維斯(Quincy Davis)當先鋒,帶領一票199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小將。中華隊在預賽只敗給有多希特(Marcus Douthit)和部份國家隊主力的菲律賓,之後八強賽對日本,劉錚挺身而出拿下全場最高的22分,外加6籃板、3助攻和3抄截,幫助中華隊以76:62抗日成功。
四強面對地主中國國奧,中華隊為台灣球迷打出一場經典之戰。上半場雙方互有領先,到了下半場中華隊全員火力全開,特別是劉錚再度發威,繳出22分、4籃板、5抄截和3阻攻,跟對日本一樣全面的優異表現,幫助中華隊再以84:73擊退地主。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隊首次挺進冠軍戰,同時繼2013年馬尼拉亞錦賽和天津東亞運之後,取得在國際賽對戰中國的三連勝。
菲律賓跟中國國奧的季軍戰也相當經典,雙方在終場前55秒戰成77:77平手,接下來中國先靠兩罰取得領先,但終場槍響前,菲律賓的後衛達里斯坦(Paul Dalistan)在三分線外出手買到犯規,而且他三罰全進完成罕見的「三罰絕殺」戲碼,最後菲律賓就以80:79贏得季軍。
冠軍戰由中華隊和有哈達迪(Hamed Haddadi)坐陣的伊朗來交手,然而中華隊的年輕小將們並不畏懼,即使整場大都處於落後劣勢,依然堅持緊咬不放,直到最後才氣力放盡,終場79:89敗給伊朗。這項賽事歷經五屆,中華隊打出隊史最佳的亞軍成績,後來光榮歸國。
去年長沙亞錦賽的失利讓台灣球迷感到心碎,但是這屆武漢亞洲盃和去年U16亞青賽,為台灣籃壇的未來露出了一線曙光。台灣男籃即將再次面臨改朝換代,雖然難免又會有過渡陣痛期,但何不趁現在為這些有潛力的年輕小將們,制定一套完善且長遠的培育計畫呢?
這項賽事說來還蠻奇妙,因為沒拿冠軍就只能增加名額,還是必須要打亞錦賽的資格賽,反而會變成幫那些沒來參加的國家抬轎。這樣的賽制也讓一些頂尖強隊興趣缺缺,比如中國和韓國還沒曾派國家隊來打,競爭強度自然比亞錦賽和亞運低很多。
為了配合2019年在中國舉辦的世界盃,明年亞洲國際賽將有重大變革,到時亞洲會和大洋洲合併打世界盃的亞洲區資格賽,不過名稱仍然為亞洲盃(2017 FIBA Asia Cup)。
目前已知亞洲挑戰盃錦標賽是用來當作明年亞洲盃的資格賽,但具體關聯還未公佈,國內籃球高層可以密切注意,並以此調整球員選拔的方向。